企業的社會責任指的是什么?傳統方式強調的是商人應該在工作時間之外,在企業之外做一些貢獻,如希望捐款,支持慈善事業。當年鴻星爾克的破產式捐贈被網友上升到民族品牌的高度,但德魯克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不在企業本身的行為和行動上,而在企業之外的事業上。
企業的社會責任,應是集中在企業應該做些什么來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的融合做一些什么貢獻,為自然環境做些什么貢獻。它不再問企業有權做些什么事情,它要求企業為社會問題、社會議題、社會和政治目標承擔責任,充當社會良心的捍衛者、社會問題的解決者。而這些社會問題包括:解決就業問題,讓人們從貧困到富裕,解決教育問題,讓人們得到高等教育,解決生活質量問題,讓人們能住上良好的房子,解決健康的問題,讓人們身心健康,解決環保的問題,讓天更藍水更綠。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需要企業有良好的用心,高尚的行為和高度的責任感。僅以鴻星爾克為例,破產式的捐款除了一時成為網絡熱搜之外,如今,一切風平浪靜,而企業依然回到從前。
另一方面,企業是經濟組織,應當堅守經濟任務,而不是強行履行社會責任,在承擔社會責任上,企業要想清楚自己的角色,設定目標,發揮績效。不要超出企業所做的具體貢獻的范疇。如,醫院的目的不是雇用護士和醫師,而是照料患者,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需要護士和醫師。信立品的目的不是為了策劃和設計,而是為了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只有品牌強才能中國強,這才是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優秀的策劃師和設計師。諾貝思不是為了生產機械設備,他是為了讓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不斷地研發生產低碳環保的蒸汽發生器。
創新型企業
我們進入了一個快速變化的時期,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一項全新的重大發明,造就出一種全新的重要產業,這是一個技術創新活動層出不窮的時期,在社會領域創新需求同樣強烈。企業需要將知識融合到工作,將工作融合到績效的方式中,并將自身整合到社會與政府中,同樣是有著重大創新需求、存在創新機遇,需要越來越強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經濟和社會的術語,是經濟或社會環境上的變化,是人作為消費者,生產者,公民,學生或教師在行為上的變化。與其說創新造就的是新知識,倒不如說造就的是新財富或新的行動潛力。大量的創新努力來自企業,來自訓練有素的人才和可支配的資金的地方。企業要經常自問: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組織的靈活性,讓它愿意接受創新呢?
創新型企業共同的特征
創新型企業知道創新意味著價值,創新不是發生在企業內部,而發生在企業外部,企業的創新,永遠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導向創新,帶來技術的奇跡。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可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從消費者或客戶最重大的變化需求入手,是創新的最佳途徑。
他們隨時關注市場、行業發展動態,從流程、技術或行業的基本點出發,不斷地優化、改變和提升,或從渠道、客戶期待的問題中尋找到創新的機遇。
思考:衛生棉條的推廣銷售是在人們的認知層面上出現問題,存在教育消費者的問題,傳統的銷售渠道教育消費者成本很高,和咸寧的石總溝通時,她提了直銷這個渠道是教育消費者的最好方式,可否適合衛生棉條?
創新機遇的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已發生但尚未顯現出經濟沖擊力的事件帶來的結果,如95后進入職場帶來的Z時代的人群、5G移動之后的直播電商、疫情之后的健康大市場,這些是否成為了衛生棉條在認知上、視野上產生巨變的機會點?
擁有為了創新而制定的發展戰略,創新戰略始于如下的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么,又應該是什么?當前的產品線和服務,當前的市場和分銷渠道,當前的技術和流程,都是實現現行戰略目標的最優方法。而創新戰略則強烈地假設,凡是存在的,都會老去,它假設,現有的產品和服務、現有的市場和渠道、現有的技術和流程,都會衰退,而且很快。因此,創新戰略的核心是必須新而不同。
創新戰略的基礎是有計劃地、系統化地淘汰舊有的和過時的東西,讓有能力的人,從事新的工作。創新企業要志存高遠,因為創新成功率只有1/10,要做好失敗的準備。創新戰略以建立新業務為目的,以創造新績效能力為目的,以創造價值新概念為目的,以創造明顯的差異為目的。要綜合考慮最終的機會、失敗的風險、所需的努力和支出。創新戰略要求創新人員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
創新組織的管理者,要把不切實際的狂野的想法變成具體的現實,需要大量的點子才能孵化出一個可行的點子,管理者要鼓勵設想,還要不斷地問:要變得切實可行,有現實意義,卓有成效,這個設想必須怎樣改進?管理者是創新的主要動力,他用設想來刺激企業的愿景。讓設想成為工作的目標。如衛生棉條項目,要鼓勵全體員工共同來設想,如何調研,如何策劃,如何分銷,如何定價,如何設計,如何傳播。打破現有的衛生棉條的認知,從一個全新角度再來認知衛生棉條,就是一個全員創新的過程。讓每一個員工參與,因為每個員工都是衛生棉條的潛在用戶。
如何用人所長
人不能只用一雙手工作,手后面事實上跟著整個人。快樂的工人就是具有生產力的高效工人。讓員工自己負責規劃自己的工作,生產力就會極大地提高。工作是一項任務,要有邏輯,要會分析工作、制定工作計劃。
提升工作效率的三個工具
甘特圖,通過條狀圖來顯示項目、進度和時間相關的系統。一條線條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項目,線條表示期間計劃和實際完成情況。直觀表明計劃何時進行,進展與要求的對比。便于管理者弄清項目的剩余任務,評估工作進度。以提出者亨利·勞倫斯·甘特先生的名字命名。它從行為的最終結果、時間和順序一步步地反推,找出實現最終結果所必需的步驟。在現代的項目管理里,被廣泛應用。它可以讓你預測時間、成本、數量及質量上的結果并回到開始。它也能幫助你考慮人力、資源、日期、項目中重復的要素和關鍵的部分。以甘特圖的方式,可以直觀看到任務的進展情況,資源的利用率等等。這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使用并最全面地用來確認完成任務所需流程的一種工具。
計劃評審技術圖(PERT),是對項目中的技術部分分解、排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每一個設計項目都可以用PERT來提升效率。PERT網絡是一種類似流程圖的箭線圖。它描繪出項目包含的各種活動的先后次序,標明每項活動的時間或相關的成本。對于PERT網絡,項目管理者必須考慮要做哪些工作,確定時間之間的依賴關系,辨認出潛在的可能出問題的環節,借助PERT還可以方便地比較不同行動方案在進度和成本方面的效果。
關鍵路徑(CPM),用網絡圖來表達項目中各項活動的進度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網絡分析,計算網絡中各項時間,確定關鍵活動與關鍵路線,利用時差不斷地調整與優化網絡,以求得最短周期。然后,還可將成本與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求得綜合優化的項目計劃方案。關鍵路徑就是項目計劃中最長的路線,它決定了項目的總實耗時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僧師徒從長安出發去西天取經,佛祖規定只有四人一起到達西天方能取得真經。假如師徒四人分別從長安出發,走不同的路去西天: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一盞茶的功夫就到了;八戒和沙和尚稍慢點也就一天左右的時間;而唐僧最慢需要14年左右。徒弟到達后是要等著師傅的。那么用時最長的唐僧所走的路,就是取經任務中的關鍵路徑。其他人走的路徑屬于非關鍵路徑。如衛生棉條產品上市所需的關鍵路徑圖:
工作是一個過程,需要分析、流程和反饋控制。這三個要素,對知識工作者尤其重要,因為知識工作是無形的,不受自己的流程所控制,因此,知識工作需要更好的設計。知識工人渴望自我實現,只有在崗位能帶來成就感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工作,否則,他們充其量會做做表面功夫,裝裝樣子。紀律的作用是為了解決細微的摩擦,無法帶來動力。
武漢信立浩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密切關注中國中小企業群體,致力于從0到1幫助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以讓中國產品轉為中國品牌為使命,幫助客戶創立品牌。通過講好品牌故事,傳播品牌精神,設計品牌形象,建立品牌自信心。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